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,在全球食品系统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,用植物蛋白部分取代动物蛋白的趋势,正在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死亡率产生复杂影响。该研究由Caitlin J. Andrews等研究人员主导,基于1961年至2018年间101个国家的宏观数据,分析蛋白质供应结构与人口健康之间的关联。
研究结果显示,总体蛋白质供应水平过低,与各年龄段较高的死亡率密切相关。动物蛋白和脂肪的充足供应有助于提高婴幼儿期的生存率,而植物蛋白的增加则更有助于延长老年阶段的寿命。研究团队指出,蛋白质与脂肪在国家食品供应中的“最优比例”,因年龄段而异,与最低死亡率紧密相关。
在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推动下,减少动物性食品生产被视为实现可持续食品体系的重要路径。然而,这一转变可能导致动物蛋白的供应下降,或总蛋白供应的整体减少,从而对依赖高质量蛋白质的人群带来潜在风险。研究呼吁,营养政策应关注不同年龄段对蛋白质来源的差异化需求。
研究进一步指出,营养环境,尤其是蛋白质的质量、数量与来源,是影响年龄相关健康状态的重要决定因素。蛋白质摄入的不足与过量,均与死亡风险升高相关,显示出非线性关系。在老年人群体中,蛋白质供应的微小变化可能对健康结果造成显著影响;而在儿童阶段,缺乏动物蛋白则更容易导致发育迟缓与高死亡风险。
该研究采用“几何营养框架”(Geometric Framework for Nutrition, GFN)对国家层面食品供应与死亡率数据进行分析。结果显示,动物蛋白供应充足的国家,在婴儿期生存率方面表现更好,而植物蛋白供应较高的国家,则在晚年生存率和总体寿命上更具优势。
尽管研究基于生态层面的历史数据,无法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,也无法反映国家内部的营养差异,但其结果强调了蛋白质供应结构对人口健康的系统性影响。作者认为,随着全球食品系统转向更可持续路径,各国在制定营养战略时,应兼顾环境可持续性与人群营养需求之间的平衡。